宏观专题报告:超额储蓄会提振消费吗?-国联证券-20230127.pdf

宏观专题报告:超额储蓄会提振消费吗?-国联证券-20230127.pdf
这份宏观专题报告主要探讨了疫情期间超额储蓄对消费的影响。报告指出,疫情三年期间,中国居民部门积累了大约12.6万亿元的超额储蓄,主要来源于消费支出减少、购房支出减少和理财产品购买减少。然而,报告认为,由于疫情期间居民整体资产负债表受损,超额储蓄对2023年消费的刺激作用有限,超额储蓄可能难以直接转化为消费。 报告详细分析了超额储蓄的来源,其中减少消费支出贡献8.8万亿元,减少购房支出贡献2.1万亿元,减少购买理财贡献1.9万亿元。消费低迷的原因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风险偏好转弱以及消费项目限制和场景变化。报告强调,决定居民消费的不是银行储蓄,而是整体财富状况,疫情期间资产负债表受损导致消费难以恢复到疫情前的趋势水平。 报告估计,如果仅考虑收入和财富因素,2023年居民消费名义增长有望超过13.4%,但如果考虑“疤痕效应”和疫情反复等因素,实际增速或仅为10%左右,对应实际增速仅为7.5%。 报告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刺激消费回升,并指出,如果消费券设计合理,有望推动超额储蓄向消费转换。报告援引了国内外关于消费券的研究,指出刺激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政策选择,例如自付券、满减券等形式。报告建议,对于消费券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进行区分,并考虑消费券发放行业的选择。 报告还分析了估算2023年消费增速的逻辑。如果GDP增速5%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有望回升。同时,报告对2023年居民部门净资产进行了估算,并根据不同的情景分析了消费支出,认为在考虑“疤痕效应”的情况下,2023年居民消费支出名义增速可能仅为10%。 最后,报告强调了风险提示,包括国内外疫情反复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财政政策不及预期等。
在线阅读 下载完整报告 | 641.19 KB | 17页
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登录、注册、邀请好友、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
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