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2.0时代的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北京大学-202507.pdf

人工智能2.0时代的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北京大学-202507.pdf
这份文档是北京大学肖睿于2025年7月12日在青岛召开的“2025年高等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主题为“人工智能2.0时代的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课程”。报告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大模型的特点与局限、大模型时代的人才需求以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等关键议题展开。 主要内容包括: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专家系统到机器学习,再到深度学习和Transformer架构,详细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脉络,并特别关注了大模型(如GPT系列、Claude、Llama等)的崛起。 2. **大模型的特点与局限:** 强调了大模型在数据、参数和算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语言、视觉和多模态任务中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大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如“幻觉”、知识库限制、上下文窗口限制等问题。 3. **DeepSeek模型的案例分析:** 以DeepSeek为例,分析了其在技术突破、开源、低成本和国产自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大模型行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4. **AI时代的人才需求:** 提出了AI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强调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认为未来的AI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5.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探讨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路径。提出了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通育课和通用课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AI思维、人机协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AI赋能教学:** 提出了利用AI技术赋能教学,包括构建实训平台、教学平台、教研服务、科研创新和教学资源包等,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这份报告全面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并对高校如何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强调了在AI时代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完整报告 | 5.83 MB | 48页
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登录、注册、邀请好友、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
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