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主题思考:国企改革主题相对行情为何历史上只有两次?

国企改革主题思考:国企改革主题相对行情为何历史上只有两次?
国企改革主题思考报告的核心内容总结如下: **一、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超额收益分析:** 报告指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企改革主题的超额收益主要集中在两次:2014年和2016年底-2017年。2014年的行情主要受益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两会提出的改革预期,以及“改革牛”和“一带一路”主题升温。2016年底-2017年的行情则源于七大领域“混改”破局和公司制改革加速。2017年后,国企改革主题投资的超额收益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市场单边下跌时的低估值防御优势,而非改革主题本身。 **二、2014年和2017年国企改革主题的具体演绎:** 2014年:政策预期高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部门迅速落实改革方案。中石化混改是标志性事件。此阶段行情主要由估值推升,国企改革方向明确,各部门和省份出台深化改革意见,推动政策预期高涨。 2017年:推进七大领域“混改”破局。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混改加速,并将混改作为重要突破口,要求在七大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混改重心下移,央企向地方国企扩围。 **三、当前对国企改革主题的看法:** 报告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应淡化概念,回归基本面。202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国资委重点在于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优化考核指标(“一增一稳四提升”)以及深化国企改革,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央企考核指标变化主要聚焦于ROE替代营收利润率,增加对现金流的要求,旨在更好反映央企盈利质量。 **四、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与国企改革的关系:** 报告强调,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核心在于提升国有企业自身经营质量,加强与市场沟通,获得市场认可。需要关注的是,国有企业提升政府收入的途径主要有税收、现金分红和股份减持,而只有股份减持和上市公司股价相关。如果“股权财政”是通过提升估值后减持,则资本市场的定价就成为了博傻和击鼓传花。近期,中字头公司,特别是通信运营商和建筑行业的持续走强,源于云计算业务重估、“一带一路”等基本面变化。 **五、风险提示:** 报告提示了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宏观流动性收缩、海外黑天鹅事件等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完整报告 | 1 MB | 10页
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登录、注册、邀请好友、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
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