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供应链安全技术应用指南(2025+版).pdf

数字供应链安全技术应用指南(2025+版).pdf
数字供应链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及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对数字供应链安全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关键概念、产业现状、技术框架、典型场景到厂商实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数字供应链安全涉及数字化设备、应用软件、交易数据、网络服务等,覆盖从开发、存储、分发、使用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供应链风险主要源于制品缺陷、业务活动、组织管理和国际环境等,并呈现暴露面持续扩大、攻击目标转向供应链体系、新型复合型攻击层出不穷、国际政策变化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全球合规监管日趋严格的态势。 数字供应链安全框架通常包括管理、技术和服务三大组成部分。管理体系强调战略、流程、规范等层面的建设;技术支撑则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和工具,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响应和预防;服务保障则提供人才、技术、操作方面的专业支持。当前,知识库与情报预警、软件制品安全检测与防御、数据安全检测、风险可视化与评估、AI增强技术、供应商风险管理等是重要的技术支撑。 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数字供应链安全治理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强调安全性和自主可控,开源风险治理强调透明性和许可合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则关注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合规性, MLOps 安全与模型供应链防护强调模型全生命周期安全等。 当前,中国数字供应链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国际标准与实践也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例如,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行政命令、联邦条例、标准等手段加强数字供应链安全管控;欧盟则强调“数字主权”,通过立法、统一标准等方式提升整体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信任度。 在厂商层面,悬镜安全、思客云、孝道科技、比瓴科技等厂商都在积极探索数字供应链安全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涵盖多模态SCA、AI大模型、风险可视化、自动化漏洞管理等方面。 展望未来,数字供应链安全将呈现出新型攻击与防御博弈演化、数字身份与硬件信任增强、全球协同监管与标准趋同、数字主权下的本地化趋势、开源生态安全与社区协作等特征。企业应积极拥抱这些变化,构建覆盖风险识别、评估、检测、响应和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防护体系,以适应不断演变的数字供应链安全挑战。
下载完整报告 | 6.75 MB | 104页
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登录、注册、邀请好友、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
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